当前位置: 主页 > 平顶山资讯 >

钟情河南坠子戏 倾情一唱四十载

时间:2020-09-18点击:

曲艺名家张高伟在表演中

□本报记者 王春生 文/图

昨天上午8点多,48岁的张高伟带着坠胡、简板等演唱乐器,与几位曲艺界同仁一起赶到郏县姚庄乡乡村大舞台,受邀参演一场曲艺表演活动。

该他上台表演了。身穿红色大褂的张高伟带着坠胡、简板、脚板,健步走到舞台中央坐定,左手握坠胡,右手持简板,右手无名指紧勾坠胡弦子,脚踩脚板,随着这些乐器一起奏响,他很快沉浸在多年来钟爱的坠子戏中,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一段传统河南坠子《猪八戒拱地》。

从小跟随父亲学艺

“这段坠子戏从小我就会唱,这么多年来不知道演唱过多少次了。”表演结束后,张高伟感叹。

身为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张高伟出身曲艺表演世家,目前在市交通运输局就职。他的父亲是郏县薛店镇张武楼村河南坠子名家张麦捞,2000年成为马街书会书状元,是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。

“从小我就听父亲的坠子戏,慢慢地就喜欢上这种说唱艺术了。”张高伟说,他七八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艺,几年后就能独立登台表演了。

在张高伟看来,坠子戏“很难学”,特别是长达四五个小时的大段戏,没有一年半载的功夫是学不下来的。为此,年少学艺的他没少被父亲责骂,有时候一忘词,父亲上去就是一巴掌。也正是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,他自小打下了极扎实的说唱功底,能拉会唱,技艺初成。

16岁那年,张高伟凭借会演坠子戏这一特长被特招入伍,在东北某部队服役。16年间,他先后在通信营、师军乐队、军演出队服役,担任过军乐队副队长、队长等职,在把河南坠子带进部队的同时,还学习了军乐等艺术。

马街书会一举成名

2003年,张高伟转业进入市交通运输局工作。工作之余,他仍跟随父亲继续学习河南坠子,技艺日渐纯熟。

早在2000年,张高伟还在部队服役时,他的父亲参加马街书会,成为当年的书状元。

父亲成为马街书会书状元,张高伟暗下决心,有一天自己也要像父亲一样,成为马街书会的书状元。

“其实我很小的时候,跟父亲多次去过马街书会。”张高伟说,印象最深的一次,是著名评书家刘兰芳最初到马街书会,“那一年马街书会的人真多,一些观众当时为看刘兰芳还被挤掉进河里。”

即使在部队服役期间,他也会抽出时间回来赶马街书会,有一年,他穿着军装到马街书会表演节目,这事还上过《平顶山日报》。

转业回平后,张高伟几乎每年都要去马街书会,并多次参加马街书会全国曲艺邀请赛,拿到过几次一等奖,但离他梦想中的书状元仍差“一步之遥”。

直到2013年,他凭着拿手的河南坠子《杨宗英下山》,一举夺得当年的书状元,梦想成真,也由此在我市曲艺界一举成名。

期盼坠子戏有传人

鉴于近年来曲艺行当的不景气现状,成名后的张高伟一直在思索,如何让河南坠子等曲艺节目变得更吸引人。

“传统曲艺不能总是老一套,得有所发展。”为此,他不断尝试吸收其他曲种艺术精华,如尝试把三弦书的尾音、河洛大鼓的韵味引进河南坠子中,让传统河南坠子的唱腔有了更多变化。

“坠子戏的特点就是明了、上口、易懂,有文化的没文化的一听就懂。”然而,由于坠子戏比较难学,还要掌握拉坠胡、打简板技艺,张高伟说,近年来学河南坠子的年轻人已越来越少了。

“如果大家愿意学,我愿意免费教。”张高伟说,他学习河南坠子已有40年,这些年来一直坚持学习和演出,就是希望河南坠子能更好地传承下去,在各方努力下,他钟爱的河南坠子一定会有更美好的明天。

第十届中国曲艺节本月底将在我市举办。张高伟透露,他正在为闭幕式上参与表演的曲艺联唱节目做准备,力争以最好的状态参演。他相信,鹰城文化底蕴深厚,已成功举办过两次曲艺界最高规格的盛会,这为我市创建中国曲艺名城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