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平顶山资讯 >

50岁常华:一心向善,以商养屋再出发

时间:2020-07-08点击:

常华

□本报记者 孙书贤 文/图

熬粥的锅里升腾着袅袅热气,绿豆、红豆、大米、红枣等食材在锅里翻滚。负责炒菜的刘水玲把切好的豆角放入锅里翻炒,即刻香气四溢。

7月4日早晨6点,郏县大爱乾坤免费爱心粥屋的志愿者已经做好开餐准备。随着环卫工人的陆续到来,早餐热热闹闹地开始了。

50岁的常华是爱心粥屋的负责人,为了这家粥屋,她几乎付出了自己的所有。

独自在外打拼

再难也要走下去

1994年,常华调入郏县民政局福利股工作,2004年,她积极响应局党组下海创业的号召,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,把女儿托付给爸爸和姨妈,进入北京一家保健品公司河南办事处做销售工作。面对新的人生起点,30岁出头的常华心中很是忐忑。

初到省城,人生地不熟,出门全靠地图。常华小心翼翼一点一滴地从零学起。白天,她独自去小区居民家拜访,开发市场,遭人白眼、听人冷言,感知人间冷暖。晚上,她独坐灯下刻苦钻研市场营销、人际关系公关、团队管理等知识。“那时候也曾悄悄流过眼泪,可我告诉自己,既然做出了选择,再难也要走下去。”

面对客户的一次次拒之门外,她没有气馁,而是带着真诚反复登门拜访。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,常华终于在郑州的销售市场站住了脚,并成长为公司的销售部经理。

就在事业风生水起之时,她毅然辞职,独自在郑州开办了一家门店,以期从保健品销售中分得一杯羹。

2008年,由于放心不下已经读小学的女儿,常华卖掉了苦心经营的门店,回到女儿身边。随后,她在县城龙山大道开办了一家商店。

看到环卫工人啃干馍

她决心提供爱心早餐

“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做一个善良的人,有条件了要多做善事。”常华说,从2009年起,她常常和朋友一起看望敬老院老人,走访困难家庭,给高考生派发矿泉水,她还收养过残疾男婴和女弃婴。

“2016年7月的一天,我在街头看见一名环卫工人啃着干馍,就跑到附近早餐店里给老人买了油条。几天后,我再次遇到这位老人,她仍然在吃干馍,就掏出5元钱让老人去买早餐。当时我就想在县城开办一家专门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的粥屋。”常华说。

很快,常华多方筹资50000多元在郏县龙山大道紫云广场西侧租下了两间门店,买了冰箱、锅碗瓢盆、桌凳等用具。经常与她一起做公益的吴怡霖、马风英、林信乐、张项利、张宪荣、吴延红等爱心人士也纷纷加入。当年10月1日,爱心粥屋正式开业。

“刚开始大家听说常华是郏县民政局的职工,都以为这粥屋是公办的,前来吃饭的人很多,后来听说这粥屋是常华自费办的,专为环卫工人提供早餐,一些占便宜的就不好意思再来了。4年来,每天来吃早餐的环卫工人有130多人。”志愿者吴怡霖说。

为了粥屋正常运行,常华不仅把自己开办商店的盈利全部投了进去,还时常借钱。“看着那些辛苦的环卫工人,我不忍心把粥屋停下来。”几年下来,她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。

为支持常华,母亲高变先后两次把孩子们给她的3000元生日礼金捐给了粥屋。

为筹措资金,常华建立了日行一善微信群,不断有爱心人士加入,目前成员有245人,每天平均接收爱心捐助150元。

已经上班的女儿不仅每天在微信群里捐款18元,还每月拿出600元的工资来支持妈妈。

随着常华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,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双手,向粥屋捐赠善款,食用油、大米、面粉和蔬菜等物资。郏县慈善协会也为爱心粥屋捐赠了和面机、蒸馒头机和消毒柜一台。

为了维持粥屋运转

她五十而励再创业

7月3日傍晚,华灯初上。50岁的常华一袭连身裙,显得优雅而文静。她和爱心人士林信乐忙碌了一天后又在爱心粥屋门前摆起了摊,牛轧糖、雪花酥、棒棒糖等糖果诱惑着过往行人的味蕾。

“面对粥屋资金不足的瓶颈,我们又开辟了这个新的创收渠道,用义卖糖果的钱来弥补粥屋的开支。”原来,这是常华经过考察后开办的一个以商养屋的慈善项目,利用葡萄干、奶粉、盐焗巴旦木加工雪花酥和牛轧糖,收入补贴粥屋。

每天下午,常华就和志愿者一起精心制作糖果,傍晚时就出摊销售,直到晚上10时才收摊。

说起妈妈欠下了10多万元外债的事,已经上班的女儿王培帆说:“妈妈这样做,自有她的道理,如果妈妈没有能力偿还这笔钱,我也会替妈妈还上的!”

“有这么多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,我一定把粥屋办好!”常华很坚定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