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平顶山资讯 >

33岁任晓娟:有爱支撑,酸咸苦辣都不怕

时间:2020-07-08点击:

任晓娟

□本报记者 王春霞 实习生 武菲菲 文/图

13年前,她只身前往南方寻梦,首次接触孤独症儿童;4年前,她返乡归来创办我市第一家私立孤独症康复特教机构。

疫情期间,她和特教老师们骑着“蹦蹦”奔波在市区的街头巷尾,为急需接受干预治疗的孩子们“送训上门”。

6月10日,她登上了新华社的新视频,浏览量突破百万。

为了孤独症儿童孩子的康复,她哭过,也笑过。她叫任晓娟,今年33岁。

哥俩同患孤独症

评估时她落泪了

平顶山市神马大道东段飞宇汽贸城里,藏着一家名为儿童特教机构,门头上写着:阳光抚慰心灵,爱心点燃希望。

这里是市残联定点康复机构,目前有58位孤独症或智力障碍的孩子在此接受训练。任晓娟是这家机构的负责人,也是一名孤独症康复教育专业教师。

7月2日下午,在三楼一间语言训练室里,任晓娟正给8岁孤独症女孩依依(化名)一对一上课。

她手拿几片山楂,一字一字地教:“来,连起来说,我……要……吃……山……楂……片……”

依依也跟着一字一字往外“嘣”,吐字不清晰。任晓娟就放慢速度,张大口型,练习几遍后,依依终于可以完整地把这句话说出来了。

孤独症又称自闭症,是一类以严重孤独、缺乏情感反应、语言发育障碍、刻板重复动作等反应为特征的发育障碍疾病。任晓娟说,根据中残联公布的数据,每68个新生儿中,就有一个孤独症患儿。

就在当天上午,任晓娟刚为来自叶县的一对小兄弟做了评估,哥哥6岁,弟弟2岁多,都患有孤独症。他们的父母在外打工,是爷爷奶奶带着来的。爷爷含泪说:“大孙子3岁多了还不会说话,叫名字也没反应,不跟别的孩子玩,后来诊断为孤独症。没想到小孙子现在也出现了这种情况。”

“一个家庭出现两个孤独症患儿,真的是让人同情。”任晓娟在给两个孩子做评估时,忍不住落泪。

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教育是一个艰辛、复杂、漫长的过程,“如果没有爱的支撑,家庭和康复机构都很难撑下去。正是因为爱,让我和孤独症孩子联系在一起,和更多的特殊家庭并肩作战。”任晓娟说。

创业初期异常艰难

临盆前她崩溃大哭

任晓娟家住汝州市杨楼乡任沟村,2007年,20岁的她从湖北理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毕业,只身一人前往深圳,进入了一家名叫聪明透的特教机构,成了一名孤独症康复教育教师。两年后,她进入东莞另一家孤独症特教机构,成为教学主管。2015年,由于男友宋文涛在平顶山一家汽车4S店工作,任晓娟回到平顶山结婚生子。

生完第一个孩子还在坐月子时,就有一对双胞胎孤独症的妈妈慕名找到任晓娟,后来又陆续有几个孩子的家长找上门。

任晓娟感到孩子们需要她。于是,她在居住的高阳小区租了一套三居室,筹备成立康复机构。

2016年4月2日,在“世界自闭症日”这一天,一个有3位老师、6个孩子的康复机构成立了。

随着前来训练的孩子渐多,2017年,她决定将康复机构搬至飞宇汽贸城院内,租下了两层600多平方米的场地。内部装修、购买教具和评估软件、招聘和培训老师……夫妻俩多年来打工攒下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。

为了省钱,电路和地板都是丈夫宋文涛自己铺的,墙上彩绘也是他们自己画的。“对外联系协调、办理证照等都是老公跑的,他还一直拿自己的工资往里投。直到现在,后勤保障工作还是由他负责。”任晓娟对丈夫充满了感激。

2018年初,任晓娟怀上第二个孩子。当时,她几乎忙到飞起——教完孩子教家长,做完评估写报告,还要培训老师、整理档案、总结教学、帮助孩子家长填写救助申请……就像一个陀螺,她每天忙个不停,晚上1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,甚至忘了吃饭,忘了喝水。

那段时间,她每天扛着大肚子给孩子们上课,家长们看着都害怕,劝她早点歇着;医生也说,二胎随时都有生产的可能。离预产期只剩10天时的一个晚上,她忙至深夜11点多,手托着肚子下楼时差点一头栽下去,再也忍不住,她当场崩溃大哭。

“那是最累也最艰难的时候。”至今,想起那一刻,任晓娟的眼泪又流了出来。

倾注爱心引来赞叹

一路绽放成就斐然

随着孩子的进步和家长的认可,任晓娟的康复机构声名鹊起。2018年,市残联将其确定为市定点的孤独症康复机构,截至目前共为平顶山地区87名孤独症及智力残障儿童提供了综合性康复服务,其中12名特殊儿童成功回归正常教育,68名儿童智力改善明显。

疫情期间,任晓娟尝试线上辅导,可孩子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,网课效果不好。情急之下,任晓娟开始“送训上门”,分组授课,并引起新华社记者的兴趣,于是就有了6月10日新华社的新视频报道。

6月15日,康复机构复课。7月2日下午,来自鲁山的杨女士陪着10岁的女儿来做康复训练。她这样评价任晓娟:“敬业,有才华又很低调,我很佩服她。”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