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平顶山资讯 >

群山环抱三间房 青瓦石屋见古朴

时间:2020-07-09点击:

三间房村的特色地标

狭窄的石巷,把一间间石屋串联起来

河里的鸭子给小山村增添了灵动之气

漫步三间房村

古朴的拱门和石阶

院落中石块垒砌成的影壁墙

掩映在绿树之间的三间房村,每一间石屋都有一个久远的传说。

三间房地处宝汝古干道旁,在宝丰县观音堂林站西北约6公里处,村名缘于清代恩贡生寇国楷迁移建房。村子背靠风景秀丽的蟒病坡,东临垛上村的祖师庙,南临罗顶村清末防匪患修建的石寨,西接刘秀与王莽兵戎相见的古战场汝州小木场,北连世界四大冰川遗址之一的汝州罗圈村,被群山环抱着,景色优美, 2016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   本报记者 李英平 摄

□本报记者 牛超/文 李英平/图

三间房地处宝汝古干道旁,在宝丰县观音堂林站西北约6公里处,村名缘于清代恩贡生寇国楷迁移建房。村子背靠风景秀丽的蟒病坡,东临垛上村的祖师庙,南临罗顶村清末防匪患修建的石寨,西接刘秀与王莽兵戎相见的古战场汝州小木场,北连世界四大冰川遗址之一的汝州罗圈村,被群山环抱着,景色优美, 2016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A “三间房”的由来

7月2日,在宝丰县观音堂林站文化站站长赵保国的引导下,汽车沿宝汝古干道向西北方向行驶。不一会儿,一座依北石河而建的村落便出现在眼前。村头石桥的一侧立着一块大石头,上面写着“三间房”三个大字,旁边还有一棵大柳树。站在树下望向对面,错落有致、高大的青瓦石头房整齐而古朴。因为天旱,河里水势不大,几只鸭子在水中嬉戏,让这个被大山环抱的村落有了灵动之气。跨过石桥,村里青石铺路,幽静古朴。

寇遂堂今年61岁,是该村党支部书记,也是寇氏第20代后人。据寇遂堂介绍,目前该村总共有246户1076口人,保存较好的古院落有24处、8大庭院。据寇氏家谱记载,寇氏先祖是山西洪洞人,明初迁居河南密县(今新密市)城东寇家寨,其中有一位皇帝钦点的恩贡生,名叫寇国楷。公元1768年,寇国楷带着三个儿子从密县出发来到观音堂,发现这里山高林密,环境清幽,便暂时在一处山岭上住了下来。

闫根海今年83岁,是寇家的外孙。据闫根海说,他奶奶的娘家是三间房寇姓人家,他爷爷去世后,奶奶带着父亲回娘家三间房居住。“目前,我们家已在此居住了126年。”闫根海说,关于寇国楷还有一个传说,“当时寇国楷带着三个儿子在山上过日子,虽然辛苦劳作,但山岭薄地耕种难以果腹。一天,一个云游的僧人来敲门,请求住宿避寒。寇国楷便将家中食物都拿了出来,招待僧人。三天后,僧人离开时指着东部山腰处说,那里有处好阳宅,可以保你一家人丁兴旺。听了僧人的话,寇国楷便从山上搬到僧人指的山腰处,建起了三间茅草房,繁衍生息。这就是现在三间房村的位置,也是三间房村名的来历。

B “三间房”的历史

当初的“三间房”还在,但茅草房早已变成了瓦房,墙皮还是用泥巴糊成的。大门紧闭,没有人居住。院内铺的青石经过风吹日晒,已经风化成“颗粒”,无声地向后人诉说着那段历史。

“屋顶已被后人多次更换,但房屋的墙体、根基并未动过。而对该房屋妥善修缮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,此时寇氏出了一个大户寇庭献。这个人在《宝丰县志》中有记载。”赵保国任宝丰县观音堂林站文化站站长20余年,对当地的历史很有研究。

据他介绍,寇庭献是寇国楷的后人,出生于1898年,自幼习武,后来从商,自创社团组织管道会并由此壮大。寇庭献担任管道会会长,将方圆数公里的人员组织起来,自己先后置办良田数千亩,招兵买马置枪炮,并在三间房村建起了几丈高的炮楼,用以抵御外来土匪流氓。在寇国楷留下的三间房屋的基础上,寇庭献大兴土木,历时两年沿村前小河边建起了三庭四院。

如今,院落已没有人居住,外墙也有部分坍塌,炮楼已不复存在,但房屋基本构架仍保存完好。待客房上的“凝瑞”两字还依稀可见,墙上的拴马石也完好地保存下来。房顶雕刻精美的脊兽历经风风雨雨,依然矗立。房间内的古式大床、衣柜、条几、太师椅等老物件,更平添了古村落的历史印记。

“我们的祖坟就在村子东边的柏树林中,从我记事起,每年农历二月初六都要举行祭祖仪式。那一天,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寇氏后人都会回来参加祭祖大典,特别隆重。”寇遂堂说。

顺着村中小路,在青石铺就的狭窄巷子里穿行。芳草萋萋中,一处单门独院的房舍在夏虫的啾啾啼鸣中,显得有些空旷而落寞。走近,发现门扉旁的牌匾上写着“临汝县临时政府旧址”。据赵保国介绍,1947年,为了迅速发动群众,尽快建立人民政府,临汝县西部获得解放后,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,一边战斗一边组建县、区党组织和人民政权机构,曾在临汝县城西部的杨楼、寄料和半扎建立了三个区人民政权。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,县政府先后在宝丰县三间房和临汝县郭沟、蛮子洼、观上、滕店等地流动办公。当时,中共临汝县委、县政府迁入三间房村寇黑祥的院落办公,待了20天后迁走了。

因为藏在大山深处,过去交通闭塞,经济发展滞后,三间房成了省级贫困村。为改变这一面貌,借助精准扶贫,该村在保护老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,整治人居环境,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。在大力组织村民发展养殖、种植业的同时,开发乡村旅游。据了解,目前项目实施方案、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均已通过专家评审,正在进行环评等工作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