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平顶山资讯 >

历经五十年风雨 “大营桥”弥足珍贵

时间:2020-12-02点击:
区块网

历经50年风雨,老东环路湛河桥依旧发挥着沟通两岸的作用

老东环路湛河桥两端有了绿化带,环境得到美化

经过湛河综合治理,老东环路湛河桥周边面貌一新

平顶山晚报记者 燕亚男/文 李英平/图

老东环路湛河桥

简介

长:64米  宽:8.5米

建成年份:1970年

主要特点:钢筋混凝土现浇梁式管柱基础桥

老东环路湛河桥,又被附近村民叫作“大营桥”或“湛河桥”,一头连着卫东区鸿鹰街道大营村,一头连着湛河区高阳路街道后城村。经历50年风雨,老东环路湛河桥穿越历史的时光,诉说着鹰城的发展故事。

“大营桥” 见证半生足迹

11月29日下午,老东环路湛河桥上人来车往,桥下有人在散步,还有人在钓鱼。河堤上的彩色小径像一道虹,不远处是新修的东环路湛河桥傲然挺立的身姿。

据《平顶山市志》记载,老东环路湛河桥1970年兴建,是钢筋混凝土现浇梁式管柱基础桥。桥分5孔,每孔跨径12.5米,全长64米,宽8.5米,其中行车道宽6米。

“现在东环路南延工程正在进行,桥南端封了,大家出行还是习惯走老桥,每天车来车往,行人不断。”对现住湛河南岸的张根成而言,老东环路湛河桥虽没有东环路湛河桥挺拔宽阔,却因经历岁月洗礼,显得弥足珍贵。因为每天在“大营桥”上南来北往,勾勒了他大半生的足迹,也见证了两岸人的春播秋收。

今年70岁的张根成原来住在湛河桥北的大营村,紧邻湛河,而桥的南端是村民的一片片田地。在他的印象中,老桥一直交通繁忙。清晨,大家扛着锄头过桥去干农活;黄昏,大家一同过桥回家。到了农忙时节,人们脚步匆匆,一筐筐麦子从桥上运过。近年来,随着城市发展改造,他跟其他村民一起搬到了湛河南岸,不少村民买了轿车,老桥的车流量也大了起来。

大营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芦长平说,老东环路湛河桥伴随着他的成长历程,小时候他经常在河里摸鱼虾,这里也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。原来河上有一座木桥,被水冲垮了,大家都坐筏到河对岸干农活。后来,老东环路湛河桥建起来了。5年前,桥上的铁栏杆受损,大营村村委会出资修了修,又重新刷刷漆。

新桥老桥共同守望鹰城

“其实,在木桥和老东环路湛河桥修建之前,河上还有一座11孔的石桥,每孔是7块石板,桥栏杆是用红石做的。”今年83岁的大营村村民冯保才说。1959年,挖湛河的时候,石桥被扒了。之后,大营公社又修了一座木桥。木桥被水冲垮后,1968年年底市建委才开始修建老东环路湛河桥。“当时修桥的除了市里的人,还从大营公社抽调了一部分人,干活的人每人每天两斤粮食。修桥时,我经常去看,那时没有先进的设备,建桥用的水泥也是人工搅拌后再运下去。”

马应今年76岁,1967年嫁到大营村,1968年大女儿出生,马应的姐姐来家里送米面,走到湛河南岸时,正好赶上生产大队放工,大家都急着坐船回家,船上一次只能坐十几个人,为此等了很长时间。她到马应家还抱怨道:“来一趟你们家太难了,坐个船得等老半天,要是有个桥就好了。”

马应说:“没想到当年年底就开始修桥了,等到1970年我家二女儿出生时,老东环路湛河桥已经修好了,姐姐再来时方便多啦。”

冯保才说,老东环路湛河桥也算是湛河上修建比较早的桥,现在湛河上的桥一座比一座漂亮,两岸也治理得很好。“我每天早上骑着车子把孙子送到学校后,就爱到河堤上转一转。”

随着城市框架拉大,附近又新建了不少小区,老东环路湛河桥已不能满足附近居民的出行需求。2017年,市委、市政府启动实施打通断头路行动计划,东环路南延及湛河桥工程被列为“打通断头路、畅通微循环”的重要民生工程之一。

如今,东环路湛河桥缓解了建设路、诚朴路和神马大道的交通压力,但是老桥依旧每天静静地迎接着朝阳,默默地送别着夕阳。她们共同守望着这座城市,传承历史信息,见证时代变化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